河東區鳳凰嶺東周大墓墓主人是何許人? 考古界一直爭論不休。 上世紀80年代, 中鐵14局修筑兗州到石臼鐵路, 修筑河東路基段在鳳凰嶺一帶購買土方。 在鳳凰嶺一帶發現古墓, 前后發現春秋戰國到兩漢古墓80余座。 出土文物種類豐富。 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河東鳳凰嶺東周大墓, 墓主據猜測應該是東周大貴族。 東周屬于奴隸社會。 墓主人一共有14具奴隸殉葬。 上圖數字是人殉墓坑 上圖是車馬坑陪葬墓。 當時社會都是以真馬真車殉葬。 上圖一號為墓主人墓葬坑。 在墓主腰部位置 陪葬的是墓主人生前喜愛的動物小狗。 由于早年墓葬被盜, 但大墓還是出土了青銅編鐘一套九件。 和一些青銅器.玉器.陶器.等文物。 但是令人疑惑的是所有青銅器上的銘文全部被搓掉。 所以墓里出土的文物沒有一件能證明墓主人是誰。 那么鳳凰嶺東周大墓墓主究竟為何人呢? 有網名為“三港余志成”學者認為, 此墓墓主可能是越王勾踐。 理由如下: 越王勾踐及其后幾代越王之墓不知下落。勾踐至翳有四代越王遷都山東瑯琊,按理至少有三代越王在山東去世,并且安葬在山東當地。越王翳時越國又將都城回遷江南的吳了,故翳應在江南去世和安葬。 山東瑯琊并不具備做都城的條件,有條件作為一國都城的應是現在的臨沂,古時可能稱作瑯琊。 勾踐自稱夏禹之后。這個夏禹其實就是史籍記載的鄅子國。勾踐遷都山東禹國故地有收復故土桑梓,告慰先祖之意。而現今的臨沂就是古鄅國所在之地,因此勾踐遷都山東定都臨沂這個鄅國舊地也就合理了。 越國的印山大墓中沒有發現文字存留,反山大墓中亦無文字存留。越人墓葬有一個特點,是不存文字。鳳凰嶺大墓也沒有文字存留,所有青銅器上銘文均被挫磨掉了。這符合越人墓葬特點。 這個墓葬為東夷族特征,非姬周族系,跟越族系一致。 墓葬規模超過魯國國君墓葬,規格極高,不應是鄅國或莒國國君這個等級的,而山東一帶超過魯國國君等級的,只能是越國。 出土墓葬中有“鳳頭斤”,其實應稱“鳥頭斤”或是“鳩頭斤”。 這完全是姬周諸侯墓葬中所沒有的。反過來說,獨立于姬周系列之外的,而能符合此條件的在山東當地只有越。將越族特點和周禮器結合,符合勾踐接受周策封為霸這個特點。既有越自身特色又有霸諸侯的禮儀。“鳩頭斤”唯勾踐所有,故隨勾踐入葬合乎情理。 有十四殉人,且殉人規格等級很高,符合勾踐越王身份。 本文綜合:漢畫石、三港余志成,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|